2025年7月20日凌晨,以色列国防军的撤离令像尖刀一样刺入加沙中部代尔拜拉赫的夜空。军方用阿拉伯语广播要求平民“立即逃往沿海的马瓦西”,同时宣布将首次对这座尚未经历地面战的城市发动全面进攻。代尔拜拉赫曾是加沙少数能喘息的地方,如今连这里也沦为战场。以军阿拉伯语发言人阿维哈伊·阿德拉伊直言:“我们正在大规模摧毁基础设施,战斗范围将扩大到所有未控制的区域。 ”
空袭的火焰还未熄灭,地面坦克已碾过边界。仅数小时后,加沙北部等待领取救援物资的人群突然遭遇以军开火。目击者描述,子弹和炮弹像雨点般落下,至少30人当场死亡,60人重伤倒地,医院急诊室瞬间被染成红色。而就在同一日,加沙卫生部发布数据:因饥饿和脱水死亡的儿童人数已突破三位数,96%的人口处于“严重粮食不安全”状态,这意味着每10个加沙人中,有9.6个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。
“人道援助”背后的死亡陷阱
讽刺的是,在加沙人挣扎求生时,美国和以色列主导的“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”正被推上风口浪尖。 这个打着援助旗号的机构,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怒斥为“引导平民走向死亡的杀人机器”。两个月内,该基金会运营的4个物资分发点附近,有875名巴勒斯坦人丧生。与之对比,此前联合国建立的400个分发点几乎全部被以军摧毁。
黑暗的真相藏在物资分配逻辑里。基金会将发放点设在以军火力覆盖的加沙南部,迫使绝望的平民穿越战区。一名国际援助工作者透露:“领取一袋面粉需要步行20公里,途中至少经过3个以军狙击点。”而以色列《国土报》曝光的内幕显示,以军会“甄别”领取者身份,哈马斯关联者及其家属将被剥夺救援资格。这种操作被联合国紧急救援协调员弗莱彻定性为“将饥荒当作政治筹码的虚伪表演”。
一场注定破裂的赌局
多哈的谈判桌上,卡塔尔调停人反复修改着协议草案。自7月6日谈判重启以来,以色列派出的代表被曝“连基本授权都没有”,而哈马斯则在7月12日直接拒绝了60天停火方案。双方分歧赤裸裸摆在桌面:以色列坚持保留在加沙的军事存在,并拒绝开放全部过境点;哈马斯则要求以军完全退回3月停火前的位置。
内塔尼亚胡的国内困局让谈判雪上加霜。尽管以色列民调显示超70%民众支持停火换人质,但极右翼部长本·格维尔威胁“退出联合政府”,迫使总理继续战争。与此同时,美国一面高喊“调停”,一面加速向以色列输送精确制导炸弹。五角大楼记录显示,7月单月军援量同比激增40%。
比炸弹更残酷的武器
在加沙中部努赛赖特难民营,50岁的乌姆·默罕默德每天徒步两小时寻找水源。7月13日,她亲眼目睹排队接水的队伍被导弹击中:“水管炸裂的瞬间,水和血混在一起流进沙地。 ”这是以军“三步断水战略”的缩影:先摧毁水井,再切断电力使海水淡化厂瘫痪,最后轰炸运水车。 加沙媒体办公室统计,冲突以来已有719口水井被毁,3780公里供水管网变成废铁,125万人陷入“无水可用”的绝境。
以色列的水资源控制更显系统性。7月8日,以国防部长卡茨宣布将在拉法废墟上建造“人道主义城”,承诺为60万加沙人提供“安全饮水”。但细则显示:迁入者需通过以军安检,进入后终身不得离开。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斥责该计划是“对人道主义的侮辱”,而牛津大学法学专家直指其“构成反人类罪”。
数字背后的生命
在加沙城希法医院的停尸间,院长穆罕默德·阿布·萨勒米亚的登记簿写满触目惊心的数据:超过18000名儿童死亡、12400名妇女遇难、1589名医务人员殉职。他掀开白布指着一名女童的遗体:“她叫阿米娜,7岁,死于营养不良引发的肾衰竭,这本是5美元药物就能治好的病”
残酷的是家庭结构的崩塌。2180个巴勒斯坦家庭全员遇难,5070个家庭仅剩一人存活。在拜特拉希亚,以军轰炸将一栋住着32名亲属的楼房夷为平地,唯一幸存的老人举着全家福照片在废墟上哭泣:“他们连葬礼的机会都没给我。 ”
加沙的经济脉络已被彻底斩断。22万套住房化为瓦砾,92%农田变成焦土,蔬菜年产量从40万吨暴跌至4.9万吨。联合国估算:仅清理战争废墟就需要80亿美元,重建耗时可能长达80年。 而在加沙海岸边,渔民阿里指着被炸沉的木船苦笑:“过去我每天打鱼养活全家,现在连渔网都被以军没收了,他们说渔网能用来做火箭弹。 ”
全国十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